top of page

電影:你的名字。徐詠璇。信報

  • hkttball
  • Dec 18, 2024
  • 2 min read

Updated: Feb 7



我問:「邊個同我一齊睇爸爸?女兒?」


反應一:什麼女兒?電影名字?


反應二:《爸爸》倒是知道的,劉青雲那套嘛。聽說他演得很精采……不過戲是說什麼呢?(也有不常看電影的人,問《焚城》是不是講九龍城寨?)


反應三:張艾嘉《女兒的女兒》?香港上了嗎?


反應四:已經上了,有人讚不絕口,國際影展高度讚揚,但在香港坊間卻不算熱。(啊呀,《破.地獄》的宣傳鋪天蓋地無孔不入,每天仍在洗版,爸媽女兒這些片名,便太柔弱不起眼了!)(沒法。你分得出《白日之下》和《白日青春》嗎?你看,OppenheimerBarbie,硬朗朗一個名字,進場看電影也得有個理由呀!)


朋友間竟然有十二年沒進場看電影的。更普遍是過去四年,疫情之後,就沒有去電影院了。COVID打斷了許多生活習慣,重新洗牌。現在,少一些吸引力也不能說服觀眾買票入場。戲好,當然重要;戲名是否吸引,令人好奇想盡早進戲院而不是等Netflix,是第二步。


舞台劇,現場真人演出,原本就是今天你不看,可能就永遠不會再看到,價值不夠恒久。疫情之後,反而大家珍惜,於是好的戲,又有名演員夠號召,就可以賣到一千五百元一張票,如黃子華劉嘉玲的《香港式離婚》,立即售罄,一票難求。花一個晚上去劇院,有儀式感!


電影,以前是你不看就會落畫沒機會。現在卻是串流平台隨時可以觀看,家裏也可以有大熒幕,更多人是在飛機上追看,戲院不再是唯一選擇。


我已經錯過了《武替道》……每次找朋友一起看戲,手機打出來總是「冇睇到」、「冇態度」,彷彿中了魔咒。


2024年12月18日

 
 

© 2025 《情義之都 – 從港大到香港的捐贈傳奇》

bottom of page